海山一®多中心多专科临床试验入组工作顺利完成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19日

海山一®多中心多专科临床试验入组工作顺利完成


2024年2月底,伴随海山一®最后一例普外科临床试验病例的手术顺利完成,瑞龙外科自主研发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完成多专科临床试验入组,标志着国产首创模块化机器人技术迈向新的里程碑,为未来微创外科的革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李太原教授(左四)及其团队


海山一®普外科临床试验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李太原教授团队完成。此前,海山一®已陆续完成泌尿外科、妇科、胸外科临床试验入组,分别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叶定伟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微创中心纪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胸外科李鹤成教授带领团队完成。

从开始首次人体临床试验(FIM)到完成多中心多专科试验入组,瑞龙外科仅用时半年,期间更是多次单日完成手术三连台、四连台,甚至五连台,手术成功率100%。海山一®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易用性得到了临床专家的一致认可,也让瑞龙团队有底气、有信心在6个月内快速推进临床试验入组,刷新行业高速发展记录。

在过去发展的三年中,瑞龙外科仅用时两年便完成了模块化海山一®手术机器人从概念设计至注册检验;后又用一年时间快速完成注册用动物试验和多中心多专科注册临床试验的入组工作。公司发展势如破竹!



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尽显跨象限手术优势,海山一®圆满完成普外科临床入组

2023年12月底,海山一®完成普外科首例临床入组,在随后两月时间内,李太原教授陆续主刀了一系列右半结肠切除术、左半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顺利完成了普外科所有临床病例入组。

期间,李太原教授操作海山一®手术机器人流畅完成分离、暴露、剪切、缝合、打结、止血等操作,游刃有余。在结直肠手术中途床旁直视下荷包缝合时,凸显海山一®分体式模块化机器人优势,不需要撤离床旁机械臂台车,节省手术整体时间。小巧台车更能在术后快速撤离,优化机器人手术工作流。

普外科手术通常涉及大范围操作,这对手术机器人的跨象限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化设计释放了机械臂更多的自由度,为医生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增强了医生术中操作的连贯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患者。

对于海山一®在普外科临床试验中的表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太原教授/称赞道:



                              手术中,海山一®手术机器人的操作反应时间快,整体手术时间短。分布床旁的模块化台车适应性好,手术打孔孔位灵活,无论是右半结肠切除术还是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海山一®手术机器人都能很好满足使用需求。”



 医工合作创新突破,国产模块化手术机器人引领行业先锋


瑞龙外科在成立之初就深刻认识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并积极解决未被满足的实际需求在临床手术机器人应用中的重要性。前期,创始团队用了整整一年走访医院、拜访专家,探寻的目标始终如一:手术机器人需要如何再创新,才能让更多患者受惠?

在接下来三年的发展中,瑞龙外科与海内外约30位顶尖临床专家建立了深度合作。他们作为公司临床顾问,对海山一®手术机器人在多专科的临床应用中提出了宝贵的优化意见。公司以医工结合、临床驱动研发的方式,不断提高海山一®性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手术治疗。

秉持医工结合,实现创新突破,瑞龙外科扎实推进每一步,圆满高效完成四大专科临床入组,以超群的速度不断刷新发展记录,引领国产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先锋。

相关推荐